织物后整理柔软剂简介

就同一类纤维来说;品级越高,纤维越细,则手感越软。‘软’成了高品质的象征,在休闲服领域,织物除了普遍要求柔软之外,还刻意制造一种品味,例如;砂洗真丝绸要软中显‘肥’,酶洗牛仔服要软中见‘糯’,酶洗T恤衫要软中带‘爽’。这种品味上的造作,体现品位、显示挡次、增加效益。

化纤织物,在服装面料方面,主要是‘仿真’。因此,天然纤维织物的外在风格也就成了化纤织物的基本要求。因此柔软剂选择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简要说明柔软剂的性质,种类,作用和主要问题。

一.纤维柔软剂的天然模式

  棉蜡的柔软作用是在不同煮炼方法的对比中证实的,亚氯酸钠炼漂的特点是保留棉蜡的同时不降低毛细效应,其半制品手感要比碱煮炼的好,松软而丰满、并且有极好的耐洗性。棉蜡是天然蜡状物,存在于纤维的初生胞擘中,棉蜡在纤维中的含量一般为0.5-0.65%,从分析中得知,天然棉蜡的组分中有;高级醇,酸,酯及固体碳氢化合物。见下表;

天然棉蜡组分检出[1]

高级醇

α-棉醇,β-棉醇,γ-棉醇(C30H61OH);蜡醇C26H53OH,卡拿巴蜡醇C24H29OH

褐蜡醇C28H57OH,香树脂醇C30H49OH,植物固醇C27H64OH

脂肪酸

软脂酸C15H31COOH及钠盐,硬脂酸C17H35COOH及钠盐,油酸C17H33COOH,蜡酸C25H31COOH钠盐,褐蜡酸C27H55COOH钠盐

软脂酸酯,硬脂酸酯,油酸酯,卡拿巴酸C23H47COOH

固体烃

三十烷C30H62,三十一烷C31H64

棉蜡的分布与柔软作用值得我们很好研究,从天然原料(动,植物油脂和石油)中提取的蜡和类蜡物质,用来处理织物,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柔软效果,但柔软风格与耐洗性不如天然棉中的棉蜡。提高分散度和可及度,最终以植入纤维内部为目标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

二.后整理用柔软剂的种类

(一)柔软剂的原始材料——蜡与类蜡物质

目前,常用柔软剂原料的蜡与类蜡物质的物理性质如下[2][3]

 

分子式

熔点℃

硬度(肖氏)

皂化值

蜂蜡

C15H31COOC31H63

62-65

59-66(白)

34-36

鲸蜡

C15H31COOC16H33

41-46

49

125-135

巴西棕榈蜡

C25H51COOC30H61

83-90

97-100

78-89

石蜡

脂肪烃,含碳C20-30

50

74-76

 

棉蜡

混合物,见上表

76-80

60-75

类蜡物质

聚乙烯

H[CH2-CH2]nH

97-106

 

 

月桂酸

C11H23COOH

44.2

 

 

棕榈酸

C15H31COOH

63.1

 

 

硬脂酸

C17H35COOH

70-71

 

 

棕榈酰胺

C15H31CONH2

105

 

 

硬脂酰胺

C17H35CONH2

109

 

 

硬脂酸钙

[C17H35COO]2Ca

 

75

 

动物脂肪酸

泛指牛羊猪制得的混合脂肪酸

43-47

 

 

松香(树脂酸)

C19H29COOH(环构物)

170-172

 

165.8(毛)

上述物质,做成乳液,均可用作织物柔软整理剂,但是直接乳化十分困难,如果先与表活剂共融(合金模式),再

在热水中打开,较易制得均匀乳液。

(二)用类蜡物质加工的柔软剂

织物柔软处理须在水浴中进行,蜡与类蜡物质,不溶于水,制备乳液时,乳化剂需用量较多,温度控制与搅拌速度要求较高,乳液储存稳定性较差。因此,后整理用柔软剂大多是蜡和类蜡物质的加工制品。有如;脂肪胺类,脂肪酰胺类,脂肪咪唑啉类,脂肪环氧乙烯类,脂肪季铵类等等,引入这些无机性基,是为了提高制品的可乳化性。关于无机性与有机性的论述,藤田教授1934年提出过有机无机性基的相对值;

他设定;有机性,有机化合物中,每个碳原子的有机基值为20

无机性,各种基团的无机基值,分别见下表[4]

无机性基

无机性值

无机性基

无机性值

钾、钠、锂(盐)

500

-NH-NH--O-CO-O-

80

-NH2-NH3(在成盐时)

400

-NH2-NHR-NR2

70

C=O

65

-SO3H

250

-COOR

60

-NH-CO-NH-

220

C=NH

50

-CO-NH-

200

-N=N-

30

-COOH

150

-O-

20

-OH

100

双键

2

无机性基(亲水)与有机性基(亲油)的比值,称为亲水/亲油平衡值,用HLB表示;

 

无机性值

有机性值

HLB

备注

硬脂酸

150

360

0.41

不溶于水

十八酰胺

200

360

0.55

不溶于水

硬脂酸铵

400+150

360

1.52

微溶于水

硬脂酸钠

500+150

360

1.8

溶于水,洗涤剂

太古油

1000+400

360

3.9

溶于水,乳化剂

 

用无机性基改性的蜡与类蜡物制品,仍具有蜡的性质,和柔软效果。但融点,硬度,水中可分散度,进入纤维的可及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适当的亲水性基可提高制品在水中的分散度,有利于织物处理。但从表中可以看出,HLB值偏大时必然会影响柔软剂的耐洗性,祗可用作非永久性整理(家庭洗衣时用作手感调节),或浴中(防折皱、擦伤)柔软剂,亲水性特大的羧酸钠,磺酸钠,硫酸酯,磷酸酯盐类,这些阴离子制剂,是典型的表面活性剂,它们具有渗透剂、乳化剂、洗涤剂功能。有鉴于此,作为后整理用柔软剂,过于提高亲水性并不可取。

从蜡与类蜡物质的乳化来考虑,柔软与耐洗难以两全。

值得高兴的是;阳离子柔软剂,特别是季铵基,不仅有一定的亲水性,而且这类柔软剂对多数纤维有良好的亲合力,可及度与耐洗性较好。

(三)合成柔软剂

纯粹用化工原料合成制得的有;有机硅,聚乙烯。

1.聚乙烯[2]

这类柔软剂是以聚乙烯树脂为原料,在氢氧化钾介质中,在乳化剂的作用下,高速搅拌制成的稳定乳液;

如果将聚乙烯先进行氧化处理(粉粒沸腾床氧化处理)使其分子中具有部分羧基(酸值大于8),加碱,加乳化剂,加水,升温融化后,搅拌乳化,能制得粒径为10μ上下的乳液,所用乳化剂若为阳离子,平滑效果好而耐热性较差,非离子型乳化较困难但产品的稳定性和受热泛黄性较小,应根据需要来适当选择。由于氧化聚乙烯的融点高于天然蜡,织物处理时,最终要经120℃以上焙烘处理。添加于棉布树脂整理,可提高织物撕破强力保留率。

聚乙烯可以与蜡,脂、有机硅融合,与多数乳化剂也有互容性。以由此可以得稳定的乳液。

化合物

特征

--(-CH2-CH2-)n --

聚乙烯分子量大致有200040006000,融点97-115℃,

氧化聚乙烯合成蜡——聚乙烯(平均分子量2000~3500),

 

2.有机硅

1)有机硅柔软剂的历史与现状[6][7]

    在五十年代初,美国DOW CORNING公司首次成功地合成了用于纺织品后整理的有机硅,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自五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的二十多年中,尽管世界上有机硅织物整理剂品种繁多,但基本上是二甲基硅油()和含氢硅油()及其衍生物的混合物。统称为硅油型产品。它们是采用本体聚合法聚合,然后乳化而成乳状液。稳

定性较差,这是第一代的有机硅织物整理剂。

    1969年Weyenberg等人发表了硅氧烷乳液聚合法的研究报告,1972年Rooks R.J.发表了乳液聚合的硅氧烷乳液在织物整理上的应用报告,1976年美国DOW CORNING公司公布了用乳液聚合法研制成功的DC-1111乳液及其在织物柔软整理方面的应用报告。这种用乳液聚合法生产的阴离子型乳液(),性能较稳定,适应性强,耐皂洗牢度由3~5次提高至15次之多,它向永久性整理前进了一大步。α、ω-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简称羟乳)可以称之为有机硅织物整理剂的第二代产品。79到80年间瑞士Ciba一Geigy公司研制成功、并生产的硅酮弹性体Ultratex FSA非离子型羟乳,是其

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分子量已达20万以上。这类产品,为取得较好的整理效果,一般需用配套的甲基氢聚硅氧烷()或一甲基三甲氧基硅烷()作交联剂,有机锡、有机锌等有机金属化合物作为催化剂:

      1977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学所和北京化工二厂协作研制了阳离子氢乳(QR-Ol)并大量生产,这是我国第一个乳液聚合法生产的有机硅织物整理剂乳液。此后国内各家生产的羟乳型号很多,有阳离子型的,阴离子型的。1985年上海从瑞士Ciba-Geigy公司引进了Ultratex FSA的生产技术。

嗣后,国外相继开发生产了一大批改性的有机硅弹性体,它是通过在大分子上引入了一些活性基团来实现的,如引入环氧基、氨基、环氧氨基等。

经过改性的硅酮弹性体都带有活性基团,反应性好,能改善耐久性,而且引入氨基,在酸性溶液中大分子呈阳离子性,对纤维素具有亲和性,提高整理效果。

氨基聚硅氧烷被称为新一代最佳聚硅氧烷柔软剂。胺基有机硅是八九十年代,高档的纺织品后整理剂。广泛用于各种织物的柔软整理,可使棉、麻、蚕丝、羊毛、涤纶、锦纶和晴纶等织物获得柔软、滑爽、丰满的手感,光泽柔和的外观。

 

在国内,山东大学1982年研制成功的STU-l(阴离子型)、STU-2(阳离子型)(V)是氨基改性的硅酮弹性体。

其中;R= -OH、-OR,R=氨烷基。

    另外,区别于以往的有机硅整理剂,STU-1(-2)是自交联型氨基硅酮弹性体乳液,在室温下将水份挥发即可自

行交联而成不溶不熔的弹性膜,不需外加催化剂与交联剂。这类新型的硅酮弹性体可有效地改善针织及机织弹性织

物的拉伸性、形态回复性,使织物具有特殊的回弹性能,非常柔软、手感光滑而丰满,增强织物的抗皱性,使其具

有较佳的免烫效果,还给予织物优良的缝纫性,耐洗、耐干洗性。另外,经处理后的织物通常在色泽变深,色光较

为明亮。缺点是高温泛黄,与树脂整理液相容性不好,必要时祗能在树脂整理之后再浸轧硅酮弹性体工作液烘干。

目前商品化氨基聚硅氧烷柔软剂中,有90%以上是氨乙基亚氨丙基聚硅氧烷(简称双胺型)。

  

2)氨基硅微乳[7]

    有机硅微乳液是近年来开发成功的硅乳液中的高新技术产品。微乳液的制备自60年代末开始研究,直到1988

才有报道。美国道康宁公司的纺织工业技术应用开发中心,1989年将有机硅微乳化技术与氨基聚硅氧烷柔软剂结合,

开发了新的优质柔软剂品种使有机硅纺织整理剂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微乳液与普通乳液的区别

    普通有机硅乳液粒径为0.5~1.0微米(500~1000纳米),外观为蓝或灰的乳白色液体;微乳液的粒径极小,一般在0.15微米(150纳米)以下,不到可见光波长(400-700纳米)的1/4,光线完全能透过,外观呈透明清澈液体,透光率达到80%以上。

    普通有机硅乳液的稳定性不好是因为普通乳液粒径大,颗粒表面的双电层较弱,颗粒之间易相互作用而逐渐凝聚,导致乳化状态破坏,水和油相分离;微乳液的颗粒粒径小,乳液处于热力学稳定的分散状态,其贮藏稳定性、耐热稳定性和抗剪切稳定性都很优异,一般情况下不会破乳。

   ③氨基聚硅氧烷微乳液的粒径为普通乳液的1/10,相同浓度的乳液中有效粒子约103倍,这使硅油与织物的接触机会增多,硅油在织物表面铺展好,容易形成连续膜,并渗透到纤维内部,有利于细纤度纤维的浸润和包覆,适合于比表面积大的超细纤维织物和羊绒的柔软整理;普通乳液铺展连续性差,仅吸附在织物表面。

④氨基聚硅氧烷微乳液透明,微小的变化(如飘油、絮状物等)都能一目了然,可以及时进行处理。

 3)微乳化技术[7][10]

  微乳化技术就是用过量的乳化剂将油性化合物分散在水中,适用的表面活性剂的HLB值约为12-13,壬基酚聚氧

乙烯醚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类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都适用。

微乳化实际上是增溶作用。水溶液中表面活性剂聚集形成的胶柬使不溶于水的有机化合物的溶度显著增加,这种现象称之谓增溶作用。表面活性剂浓度越高,形成的胶柬越多,能增溶于胶柬的不溶物也越多,增溶作用越强。表面活性剂的用量一般为被乳化的氨基聚硅氧烷的30%50%

  微乳液的制备方法有两种;一是将氨基聚硅氧烷与乳化剂加热混融,然后加适量温水,形成半透明的W/O型油浓缩液,再快速分散到规定量的水中,即形成O/W型微乳化液。二是在不加热的情况下,聚硅氧烷滴入加有乳化剂的水中,在高剪切设备内完成。一般来说,半透明状的平均粒径<300纳米,透明状的粒径<140 纳米。

 

三.柔软剂整理效果比较

    柔软剂不同,整理效果各异,根据具体要求选择柔软剂十分重要。

1 真丝砂洗柔软剂

   处理要求;表现砂洗风格

1)工艺

   浴比; 1:40-50  设备;转笼式工业洗衣机,离心脱水机,转笼式烘干机.

   砂洗(室温,10-15分钟),换水水洗(10分钟),柔软洗(30,10分钟),脱水( 不要太干,脱一点烘一点,不要干堆

以免形成上干下湿), 烘干,冷磨(在转笼式烘干机内,吹冷风转动40-60分钟).

2)配方

  砂洗

    纯硷   3-4克/升

    洗涤剂209 0.05克/升

    柔软剂D3    0.2克/升

②柔软洗(浴比可缩小到1:30)

3)效果比较

柔软剂名称

用量

手感与其他(烘干后冷磨前)

D3

6克/升

HW(脂肪衍生物+有机硅)

4克/升

软、滑、薄,有轻微纰裂

Sapamine OC(季铵型)

4克/升

软、肥,不纰裂

   注:OC是常州化工研究所的产品,HW是兖州某助剂厂产品。

   从表看出季铵型柔软剂最理想。

2.真丝绸添加剂整理用柔软剂[5]

  处理要求;手感柔软弹性好

处理织物;真丝绸02双绉

处理工艺: 小样工艺;浸轧,烘干。

大样工艺;浸轧,半烘,拉幅烘干,呢毯整理。

    处理效果;

工艺

 

柔软整理剂

 

整理剂化学组成

柔软剂性状·

处理后织物手感

回能T+W

色泽

铸膜

小样

KF

脂肪酰胺咪唑啉

浅黄

硬蜡

柔软平滑

240

277

D3

脂肪胺丙烯酸酯缩合

蜡状

柔软

226

259

Softener-950

羟基有机硅

粘油

柔软平滑··

215

254.8

大样

KF+静电剂

KF 3%+SN 0.5%+呢毯整理

-

-

柔软滑爽

271

302

注; ·柔软剂性状;[色泽]指乳液外观,[铸膜]指乳液烘干后性状

··用有机硅处理的,织物有明显的纰裂毛病,真丝绸整理不可取。

3.棉布树脂整理用柔软剂

   柔软剂使用要求;提高树脂整理织物撕破强力

1VS柔软剂与PE柔软剂比较;[8]

柔软剂;PE(北京化工学院,乳山县海滨化工厂生产)

         VS(上海助剂厂生产)

织物;纯棉细纺

工艺;①柔软剂单独使用;二浸二轧,烘干(100)

②添加于树脂整理液;二浸二轧,烘干,焙烘(160℃三分钟)

配方;①柔软剂  20/   JFC  2克升

2D100%64/  氯化镁 24/  柔软剂  20/ JFC 2/

  柔软剂单独整理效果;

 

半制品

PE

柔软整理

VS

柔软整理

 

保留

%

 

保留率%

曲磨

T

800

1304

167.5

1092

136.5

W

1055

3220

305.2

2869

271.9

撕破强力(公斤)

T

8.7

6.5

74.4

7.7

88.5

W

2.9

3.1

106.9

3.3

113.8

断裂强力(公斤)

T

65.5

64.2

98.0

60

91.6

W

29

24.5

84.5

23

97.3

断裂伸长%

T

6.3

8.5

134.9

6.3

100

W

13.5

11.3

83.7

10.0

74.0

缓弹(T+W

干弹

洗前

144

139.2

 

148.6

 

洗五次

122.4

132

 

140.7

 

湿弹

洗前

191.6

206

 

218.4

 

洗五次

225

237

 

222

 

手感

PE略好于VS

②作为树脂整理添加剂的效果;

 

半制品

PE+2D

树脂整理

VS+2D

树脂整理

 

保留

%

 

保留率%

 

撕破强力(Kg

经向

下机

4.1

2.8

68.2

3.3

80.4

洗五次

5.5

3.1

56.3

3.3

60.0

纬向

下机

2.1

1.4

66.6

1.2

57.1

洗五次

2.6

1.4

53.8

1.3

50.0

强力(Kg

T

66.3

44.2

66.6

47.5

71.6

W

24.5

17.0

69.3

15.5

63.2

断裂伸长%

T

5.5

5.0

90.9

4.8

87.2

W

15.5

10.5

67.7

11.5

74.1

缓弹(T+W

下机

135

252.3

 

229.9

 

洗五次

130.5

229.2

 

221.4

 

注;PE

2)氨基有机硅可供比较的试验数据[9]

柔软剂;氨基硅酮微乳T3S-2149

织物;全棉夫绸(40/40 133×72

工艺;①柔软剂单独使用;二浸二轧,烘干(100)

②添加于树脂整理液;二浸二轧,烘干,焙烘(160℃三分钟)

   配方;①T3S-2149  20/   JFC  2克升

SDPI45%156/  氯化镁 11/  柠檬酸0.75/  T3S-2149  20/ JFC 2/

   柔软剂单独使用以及添加于树脂整理浴中的效果比较;

 

半制品

T3S-

柔软整理

SDPI

树脂整理

T3S-+ SDPI

树脂整理

 

保留

%

 

保留率%

 

保留率%

抗弯长度(cm

下机

1.94

1.67

 

 

 

 

 

洗五次

 

1.62

 

 

 

 

 

 

撕破强力(gf

经向

下机

975

1700

174.3

600

61.5

800

82.0

洗五次

 

1550

158.9

550

56.4

800

82.0

纬向

下机

675

1225

181.4

475

70.3

550

81.5

洗五次

 

1175

174.0

425

62.9

550

81.5

纬向强力(N

下机

298

216

72.4

167

56.0

131

43.9

洗五次

 

235

78.8

157

52.6

124

41.6

缓弹(T+W

下机

140

178

 

246

 

289

 

洗五次

 

167

 

235

 

259

 

注;氨基有机硅较滑,虽能提高织物撕破强力,但对断裂强力下降极为明显。

3)结论

     VS,PE,与T3S三者比较,PE比较安全。撕破强力与断裂强力都能兼顾。

四.问题探讨

1.复配[11]

   有机硅柔软剂特别是氨基硅油,对纤维具有平滑性、弹性和柔软性,季铵盐柔软剂也有同样特性。但是氨基硅油使织物滑爽特别明显,而柔软性和丰满性则不如季铵盐柔软剂,季铵盐柔软剂则反之。因此如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类型的柔软剂或进行复配,可以得到满意的柔软整理效果。其结果如表6。

6不同柔软剂的柔软效果

序号

柔软剂类型

用量(owf)    

柔软度(经/纬)克力/cm2

压缩弹性%

1

季铵盐(10%)

3%

1.63 

75.8

2

甲基硅油(85%)

0.6%  

1.74   

77.1

3

氨基硅油(17%)

3%

1.6

80.4

4

1+2

3%+0.6%

1.44    

80.6

5

1+3

3%+3%

1.48 

83.4

 

    表6所示,4#复配物的柔软度和弹性优于季铵盐和甲基硅油单独使用;5#复配物的柔软度和弹性同样优于季铵盐和氨基硅油单独使用时的整理效果。

2.强力

在柔软剂商品介绍中,可以看到,有不少的柔软剂自称有提高织物强力的作用,实际情况是;某一个柔软剂凡

能提高织物撕破强力的,必然是同时降低织物的断裂强力。这在全棉产品的后整理中极为明显。事实上单纤维的强

力没有变化,织物上了有润滑作用的柔软剂之后,受力时织物的内应力发生变化,撕破强力因斜向内应力的分散而

提高,断裂强力因垂直向的纱线抱合力减小而降低。定型后的T/C织物,这方面的影响较小。

3.耐洗性

蜡与类蜡物质(包括合成蜡)都不溶于水,皂化值越小,化学性越稳定,融点高一点的耐洗性较好。加工性类蜡物质,耐洗性与洗涤条件有关,棉织物采用中温碱性洗涤,丝毛织物采用中温中性洗涤,因此后者耐水洗性较易过关,另外,加工性类蜡物质,亲水值增加的不多,既难溶于水,又不溶于有机溶剂。可以耐丝毛类织物的干洗。

后整理用柔软剂,离不开乳化剂的乳化,柔软剂被分散的越细,织物整理时的可及度越高,柔软效果越好。乳化剂与柔软剂一起附着在织物上,对柔软剂的耐洗性有不同的影响。反应性柔软剂;能与纤维发生键合的,能自缩聚成膜的,或者有可交联性基团在交联剂(或偶联剂)作用下可交联成膜的,受乳化剂的影响较小;与乳化剂共融制得的自乳化,可再乳化的柔软剂,则影响较大。

对纤维有亲和力的柔软剂用竭染法工艺处理的受乳化剂的影响较小,处理织物的耐洗性较好。

各种柔软剂的耐洗性,可以从商品用途说明中反映出来,用作水洗柔软剂的属于不耐洗产品,用作家庭或工业服装水洗的后处理柔软剂,属于半耐洗产品,用于印染加工织物柔软整理(包括与树脂整理同浴)的是耐洗性产品。在本资料的柔软剂产品介绍章节中可以查到。不过,也有个别的商家把二甲基、羟基、胺基有机硅柔软剂都说成是耐洗产品,我们在工作中曾经用硅元素定量分析,测试过二甲基有机硅在棉和纯涤纶织物上的耐洗性,五次普通水洗(洗涤剂5克/升,3020分钟,水洗晾干为一次,重复五次)后,棉上的保留率<30%,涤纶上的保留率<50%,另外,我们还迂到过一次STU-1(反应性自交链胺基有机硅)在真丝毛巾上耐洗性下降的质量变故,从玻璃板上铸膜(在玻璃蒸发皿中,定量注入柔软剂乳液,缓慢烘干),可以查出呈表面光滑的不溶不熔透明薄膜者,耐洗性很好,薄膜上有不干性粘液的,耐洗性很差。

为此采用铸膜试验,可以检出柔软剂的成膜性,再溶性(在温水中搅拌乳化)和不溶性。对判断柔软剂的耐洗性有益。

4.当前比较热门的柔软剂

1.软片

脂肪酰胺,以及聚氧乙烯改性的高级脂肪酸,醇,胺衍生物是一类非(或弱阳离子)离子型柔软剂,这类柔软剂制作方便,成本低廉,可以以软片形式出售,使用时加温水即可打成浆状(这类柔软剂有自乳化的优点),是目前很热门的低挡通用柔软剂之一。含量~100%的软片,打浆10%后相当于2/公斤,柔软整理时工作液浓度为20/升,每升工作液合0.04

2.氧化聚乙烯乳液

这一柔软剂,是个老产品,乳液含固量10%左右,售价10/公斤左右,柔软整理时工作液浓度为20/升,每升工作液合0.2元。它的突出优点是;添加在树脂整理液中,可以大幅度提高织物的撕破强力保留率,手感丰满滑爽,与蜡与类蜡物质有很好的相溶性,可以复配出有多种风格的柔软剂。但目前品种尚少。

3.胺基有机硅微乳

聚硅氧烷的原料D4,货源充足。胺基改性后制成的胺基聚硅氧烷,比聚二甲基硅油的使用效果好了许多。随着乳化效果的提高,现在的胺基硅微乳,已成为中高挡柔软剂的最大热门。微乳液有效成份10%左右,国产价20/公斤上下,进口价30元上下。柔软整理时工作液浓度为20/升(国产的要多一些),每升工作液合0.4-0.6元。选用时要先做泛黄试验。

  4.烷基季铵型柔软剂

文中涉及到常州化工所生产的Sapamine OC和上海助剂厂生产的KF柔软剂,它们都是烷基季铵型。这类助剂在丝毛行业用的很普遍,腈纶上效果也不错。

五.参考文献

[1]《棉布炼漂与丝光》B.H.涅巴洛夫著董榕,徐魁周译纺织工业出版社p32

[2]《工业蜡及其配方》,[印度]SBP技术咨询委员会编,钟友慎等译1988

[3]油料生物化学及油脂化学,中专教材,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84

[4]染色理论化学上册p87(日)黑木宣彦著陈水林译纺织工业出版社1983

[5]陆宗鲁等;印花真丝绸添加剂整理工艺探讨《中国纺织学会1980年丝绸后处理学术讨论会》

[6]刘学等;硅酮弹性体在纺织产品上的开发应用研究  《染整涂层及其他整理论文集》1990

[7]陈荣圻《上海印染学术年会98年论文资料集》392-397)

[8]PE柔软剂性能测试报告》山东纺织科学研究所1985/5

[9]金中敏;《纺织化学品免烫柔软整理剂质量及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p191-194

[10]符书臻《纺织化学品免烫、柔软整理剂质量及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p155-164

[11]陈荣圻《染整科技》1999/No.4 p40

(肖娜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