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新科》园地/第十期》资料/5——纳米材料应用与效果

编者按:第九期园地已经摘登了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纳米材料

在涂层整理新产品中的应用及其质量指标,刊出后,深受

欢迎,现应读者要求这次将全文刊出。 (注:本文第三、

四段落与上期重复,但附图补齐)。

纳米材料及其在功能化纤和功能涂层整理

新产品中的应用——俞 行

资料来源;《2000/10/17浙江涂层整理技术及功能整理技术交流会资料》——

俞行——化工科技研究总院技研所副所长高工(联系电话3601332277)

                     

     纳米材料科学是在1990年7月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上正式确定为材料科学的一个新分支。从此,纳米材料的研制和应用进人了一个新的进程。

一、纳米材料简介

    纳米材料的微粒尺寸通常在100nm(lnm=l0-9m)以内,远小于一般的微粒,纳米材料跟普通的金属、氧化物及其它的固体材料都是由同样的原子组成,只不过这些原子排队列成了纳米级的原子团,从材料的结构单元层次来说,它介于宏观物质和微观原子、分子的中间领域,其中界面原子占极大比例。界面周围的晶格结构互不相关,这些导致材料的光学、化学、力学等性能的改变。由于纳米材料的表面效应,它的表面原子数增多(见图1),表面能增高,因之具有很高的化学活性,某些纳米材料就表现出很强的化学活性和催化能力;由于纳米材料的量子尺寸效应,在纳米粒子的尺寸与光波波长相当或更小时,会导敦光、声、电、磁等特性出现异常,如光吸收、微波吸收显著增强,所有这些,都为纳米材料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包括在纺织等传统加工工业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自化学纤维问世以来,随着聚酰胺纤维(尼龙)、聚乙烯醇缩甲醛纤维(维尼纶)、聚酯纤维(涤纶)和聚丙烯腈纤维(腈纶)等化纤品种的发展以及抗紫外线、抗菌除臭、阻燃、抗静电等功能性化纤的开发,超微粉体材料逐渐作为纺织助剂得到应用,而且向多种化纤添加、多种粉体复配、多种功能复合的方向迅速发展。较早使用的消光剂,就是为了消除化纤的强烈光泽,而选择的具有和纤维不同光折材率,因而能减少其反射能力的白色颜料,如钛白粉、锌白和硫酸钡等,理想的粒度为0.5-1μm,现在,使用得更广泛的有氧化锌、三氧化二铝、二气化硅等,粒度则微细化到30-200nm,即纳钠米级材料。

 

二、应用的机理和功能

[一]抗紫外线型化纤

1、紫外线的辐射

    大阳光中能穿过大气层辐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占总能量的6%,按其波长可分为三个波长UV-A、UV-B、UV-C,紫外线因其灭菌消毒和促进体内合成维生素D,而能使人类获益。但同时也有加速人体皮肤老化及产生癌变的可能。近年来,世界各国大量使用氟利昂等氛氯烷类物质,造成了臭氧层的破坏,使得阳光中辐射到地面的短波长紫外线增强,所能引起人类皮肤的变化见表1

1不同波长的紫外线对皮肤的影响

符号

波长区(nm)

对皮肤的影响

UV-A

406-320

生成黑色素和褐班,使皮肤老化、干燥且皱纹增加。

UV-B

320-280

产生红班和色素沉淀,经常照射,有致癌危险。

UV-C

280-200

穿透力强,可影响白细胞,但大部分被臭氧层,云雾吸收。

 

2.粉体的光防护功能

    多种物质对光钱都其有屏蔽防护的作用;如Al2O3、MgO、Zn0、TiO2、SiO2、CaCO3、高岭土、炭黑、金属等。当将这些材料制成超细粉体,使微粒的尺寸与光波波长相当或更小时,由于小尺寸效应导致光吸收显著增强,而此类超微粉体的比表面积大、表面能高;在与高分子材料共混时,很容易和后者相结合,再加之化纤纺丝设备对共混材料粒度的要求,都决定了超彼粉体是光防护、光屏蔽、光反射类型功能化纤在共混时的优选材科,研制抗紫外纤维时,也是这样选择的。

              

    为了保证紫外线屏蔽剂与纤维的良好结合,又能够生产出便于印染、色彩缤纷的织物,一般选用金属氧化物的粉体,即所谓陶瓷粉。但各种粉体对光线的屏蔽、反射效率也是有差别的,以常用的Ti02,和ZnO来比较[从图2超微粒氧化锌和二氧化钛的分光反射率可以看到;在波长小于350nm,即UV-B时,氧化锌与二氧化伏的屏蔽率基本相近,而在波长为350-400nm范围内即主要为UV-A时,氧化锌的屏蔽率就明显高于超微粒氧化锌和二氧化钛的分光反射率,而由紫外线的特性可知,UV-A对皮肤的穿透能力大于UV-B,最近研究认为,前者对皮肤具有累积性,大多是不可逆的。由干氧化锌的折光率(n=1·9)小于二氧化钛(n=2。6),对光的漫射率也低一些,使得纤维的透明度较高,利于织物的印染整理。

2 、超微粒氧化锌和二氧化钛的分光反射率

    超微粉体粒度的大小和它们吸收紫外线的效果是有一定关系的·为测得二氧化钛粒径和紫外线透过率的关系,采用电子计算机模拟设计,条件是波长范围为300-400nm(即0·3~0。4μm),结果如图3所示。

3、二氧化钛微粒粒径和极薄薄膜(0。03μm)中紫外线照射的透过率

 

       由图3可以看到,在上述紫外线波长范围内,微粒粒径在50~120nm时,吸收效率最大(即透过率最小),因为实际使用的薄膜要比上述薄膜厚200倍,二氧化钛对紫外线最大吸收率的粒径范围,应该在120~300nm左右。

3·抗紫外线型化纤的应用

       此类化纤包括的品种面很广,从国内外研制和生产的品种来看,涉及到涤纶、维纶、腈纶、尼龙和丙纶等,加工方法有尼龙/聚氨酯混纺、三醋酸纤维与纤维素纤维混纺等,主要用来制作的品种有:运动衫、罩衫、制服、套裤、职业服、游冰衣和童装等,也用于帽子和面罩的原料,工业和装饰方面则有广告用布、户外装饰布、各类遮阳伞、窗帘、运输蓬布和各类帐蓬用布。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夏季主要穿着单薄服装,就需要利用超微粉体抗紫外线的功能来开发多种相应的化纤、用以生产满足于妇女、老人、几重、野外工作者、高温岗位工人需要的抗紫外衣物。

 (二)、抗菌、抑菌、除臭型化纤

 1、抗菌及抗菌剂

   属于原生生物界的微生物中大多数对人类是无窖的,我们可以用来进行工业加工、农业生产和促进健康的生化制药等,但数量有限的有毒细菌却时刻威胁着人类,据统计;1995年全世界因细菌传染造成的死亡人数为1700万人,占总数的32·7%,抗菌始终是人们美化生活、保障健康的重安任务,高新科技尤其是用来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

   通常所说的抗菌包括抑制、杀灭、消除细菌分泌的毒素以及预防等内容,在形形色色的菌种中间,我们一般选定;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菌,作为抗菌效果检测的代表菌种。

   在多种多样的物理和化学类抗菌方法中,采用抗菌剂是应用行业广、适用菌种量大、相对简便易行而高效的方法,尤其是适合用于抗菌材料的大批量生产。

   无机系列抗菌剂;包括有元素、氧化物和多种化合物。由于无机抗菌剂具有热稳性强、功能持久、安全可靠的特点,加之近年超微细技术的发展,能够批量生产亚微米及纳米级的无机抗菌剂;并可共混或复合引入化纤之中,这样就确保了抗菌化纤的产业化,而这里所需无机抗菌材料的形态就是超微粉体材料。

    无机抗菌剂的类别及其在化纤中的应用:

    根据杀菌机理的不同,无机抗菌剂可以划分为以下的类型:

    a.元素、元素的离子及其官能团的按触性抗菌剂,即第一类无机抗菌剂,如;Ag、Cu、Zn、S、As、Ag·Cu2· 、SO32·AsO2。

    b,光催化抗菌剂·即第二类无机抗菌剂,如;纳米Ti0,、纳米Zn0、纳米硅基氧化物等。多种金属离子都具有抗菌的作用,其杀灭和抑制病原体的强度有以下的规律:

        Ag﹥Hg﹥Cu﹥Cd﹥Cr﹥Ni﹥Pb﹥Co﹥Zn﹥Fe

    综合考虑后可知;因为Hg、Cd、Pb、Cr对人体有残留性毒害,Ni、Co和Cu离子对物体有染色作用,不宜于用在化纤中,实际上常用于化纤的金属抗菌剂是Ag、Zn及其化合物。

    银的抗菌作用与自身的化合价态有关,这种能力按下列顺序递减,

        Ag3·Ag2·Ag·

    高价态银的还原势极高,能使其周围的空间产生原子氧,具有抗菌作用,Ag·可强烈吸引细菌体内酶蛋白的琉基,井迅速结合,使以此为必要基的酶丧失活性,致使细菌死亡,其机理简示如下:

      SH               SAg

                   

     + Ag·  =         + 2H·

                   

     SH                SAg

    当菌体被杀灭后,Ag· 又游离出来,与其它菌落接触,进行新一轮杀灭,周而复始。据测定:水中含银离子为o.O5Mg/L时就能完全杀灭大肠杆菌等繁殖菌,并可保持在长达90天内无新的菌丛繁衍。

    开发银系抗菌剂时,即可采用物理吸附或离子交换等方法,将银离子固定在沸石、磷酸盐等多孔材料中。常见银系抗菌剂见表2

           表2 银系抗菌剂的种类及其载体性质

 抗菌剂

有效成份

载体附着性能

银——沸石

Ag·

离子交换

银——活性炭

Ag·

吸咐

银——磷酸钴

Ag·

离子交换

银——磷酸钙

Ag·

吸咐

银——硅胶

银的配位络合物

吸附

    应该注意的是;由于银的某些形态(如纳米级的金属银、氧化银)具有显色性,使用不当,会在化纤的聚合温度下或一段时间的穿、用即天然老化后,呈现灰黑色,所以采用含银抗菌剂时必须进行相应的处理。

    锌的氧化物和多种化合物也是人们经常选用的抗菌剂,如多年来医用的氧化锌橡皮膏等,它们本身就是系列的白色颜料,能够确保加工后的织物具有理想的可染性和色泽的稳定性,加之含锌抗菌剂所表现出抗菌的广泛性、耐热性、持续性和对人体的安全性,一经将它们制成纳米级的抗菌剂,就表现出较理想的抗菌性。

    纳米二氧化钛、纳米氧化锌等光催化杀菌剂,表现出超过传统抗菌剂仅能杀灭细菌本身的性能。藤岛昭和桥本和仁发现在试验中光催化抗菌剂,能够将细菌及其残骸一起杀灭清除,同时还能将细菌分泌的毒素也分解掉,而传统的银抗菌剂就无法消除残骸和毒素,光催化杀菌剂确认有效杀灭的菌类有;大肠菌、绿脓菌、黄球菌等。这一类粉休抗菌效果就超越了比表面积增大所致的范畴,对纳米半导体,当粒子细化到钠米尺度时,光生电子和空穴的氧化还原能力增强,受阳光或紫外线的照射时,纳米二氧化钛和纳米氧化锌等抗菌剂,能在水份和空气存在的体系中,自行分解出自由移动的电子(e·),同时留下带正电的空穴(h·)逐步产生以下反应;

     ZnO/TiO2 + hv+e·+ h·

        e·+ 02→·02

        h·+ H20→·OH + H·

   生成的羟基白由基·OH和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02非常活拨,有极强的化学活性,能与多种有机物发生反应(包括细菌内的有机物及其分泌的毒素),从而将细菌、残骸和毒素杀灭、消除。

  2、抗菌和除臭

    人们对环境的期望是四季如春,花香扑鼻,可是,我们的周围却常常有一些异味迎面而来,除臭是美化生活的任务之一。

    抗菌化纤的除臭功能表现在;保健方面;防止皮肤感染,消除病菌分泌的毒素和将汗液等转化为臭味物质的细菌,美学方面;除去令人不偷快的臭味。

    常见的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黄曲霉菌和白色念珠菌等;另有一些是对人体汗液等代谢物起作用而滋生繁殖的"臭味菌",表皮葡萄球菌和棒状菌常见于内衣、内裤,导致外衣裤异味的菌类一般是杆菌孢子和少量表皮葡萄球菌。袜子和鞋衬里织物的材料最好能抑制皮肤丝状真菌、指间毛菌。

      ·OH为例,它能攻击细菌体细胞的不饱和键:

       R       R            R         R

                             

         C = C    +  ·OH     C——·C

                           

       R       R           R   OH     R

而产生的新自由基将会激发链式反应,导致细菌蛋白质的多肽链断裂和糖类解聚,用此法灭菌后经高倍显微镜子观察到,许多细菌碎片,红色毛菌和考氏脚癣菌。

大量的实验表明;具有综合杀灭以上菌类,能有效除去其造成异味的抗菌除臭剂包括氧化锌,氧化镁,二氧化硅,银沸石载银硅硼酸等,抗菌除臭纤维应该含有这类主要成分。

化纤除臭的第二个方面是将我们周围的臭体物质消除掉,这些物质通常包括二大类;即硫基化合物类(硫化氢,甲硫醇和乙硫醇),和氮基化合物(胺和胺类化合物)。具体地说是;

A、 吸附臭味;采用比表面大,孔容大的具有较强吸附能力的物质来除去臭味,常用的吸附物质有各类沸石,活性炭和金属氧化物。载有稀土元素的沸石能够吸附多种有机溶剂挥发物,超细氧化锌可以吸附多种含硫臭体;

ZnO+H2SZnS+H2O

ZnO+C2H5SHZnS+C2H4+H2O

B、 氧化分解;二氧化钛,氧化锌等物质在H2O,O2体系中,可发生光催化反应,产生的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能和多种臭体反应、从而能够更彻底地根除臭昧来源。

    2H2S + 02 2S十2H2O

    4NH3+3022N2+6H20

[三]反射红外线(含抗红外线)型化纤

l、远红外线反射功能化纤

    远红外线反射功能纤维是一种具有远红外吸收——反射功能的化纤,通过吸收人体发射出的热量,并能再向人体辐射一定波长范围的运红外线(其中包括最易被人体吸收的4~14微米波长段),可使人体皮下组织中血流量增加,起到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由于能够返射归还部分人体辐射的红外线,也起到了屏蔽红外线,减少热量损失,使此类纤维及织物的保温性能较常规的织物有所提高,据测定;织物的保暖率可提高12% 以上。

 陈中、张汉坤等人研制出远红外织物的远红外线法向比辐射率值见表3

                                             表3

测试温度

样品名称

法向辐射率值

50

远红外涤纶针织布

F1     F2     F3     F4     F5     F6     F7     F8 

87     87     88     88     85     86     86     87

备注

F1=全波长积分发射率(中心波长)    F3=8。55μm    F4=9。50μm

F2=8μm前截止(宽带1μm)         F5=10。6μm    F6=12。00μm

                                   F7=13。50μm   F8=14μm前截止

 

 2、抗红外线型化纤

     在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以及地球上赤道附近的东南亚、中东等地区,终年天气炎热,阳光近于直射,强烈的可见光、近红外线和紫外线的辐照作用交汇在一起,给人们生活、露天货物的保存等带来了困难。由于太阳光谱中,在50nm波长附近有一能量峰值,300nm~2μm波长范围内的光能占阳光总能量的95%以上,如能在抗紫外化纤的基础上,将屏蔽的光线波长范围扩宽至0.2~5μm,这样生产出的抗红外化纤(兼有抗可见光、抗紫外线的功能)或称为凉爽型化纤,用来制作夏日服装,野外工作服、帐蓬等织物,为上述地区人们所欢迎,此类化纤能够拓宽我国纺织品出口的销路。

   王靖和刘艾平等人研创出凉爽型涤纶织物的抗紫外、抗红外、织物表面温度及温差等性能指标见表4。

4凉爽型涤纶织物性能表

   

序号

 

UV-B的衰减

 

对红外线的衰减

织物表面温度及温差(℃)

高温侧

低温侧

温差

1

96.36%

89.26%

51.6

49.5

2.1

2

97.18%

88.89%

50.5

49.0

1.5

3

95.73%

88.70%

50.9

48.0

2.9

 

    具有这一系列功能的化纤,其用途涉及到夏秋季服装、劳动防护用品、遮阳伞等旅游用品、仓储及各类临时性建筑用材料、装饰用布等多个行业门类,蕴育着十分广润的市场。

3,近红外反射化纤应用的超微粉体材料

    这类超微粉体材料是在远红外加热所便用的陶瓷粉体基础上升发出来的,所以还经常称之为远红外陶瓷粉,根据应用的化纤品种和性能要求的不同,通常包括有三氧化二铝、氧化锆、氧化镁、二氧化硅、氧化锌、三氧化二锑等,除了要将它们的粒度用直接制备或二次粉碎的方法控制在0.5-1微米以下,同时,还要对其进行表面改性等处理,以确保这类粉体的分散性、相容性和功能化纤的可纺性。

(四)导电型化纤用超微粉体材料

    在现代工业应用领域中,导电纤维具有广泛的使用优越性;用于电子、医药、食品、计算机和精密仪器等行业时,可以防尘、防污染,从而确保产品的质量;用于石油精炼、石油、储运、油漆、化工、煤矿等行业时,可以消除静电,防止爆炸;用于通讯设施、精密仪表、高频装置、电子设备的保护时,可以防止电磁波干扰;用于发、供电等操作人员工作服时,能防止静电感应和电击事故。

    在多种导电纤维中,性能软好的有;a、以炭黑为导电物质的黑色导电化钎;b、以二氧化镉、氧化锌和二氧化钛等白色粉体材料为导电物质的白色导电化钎,后一色调的导电纤维主要用于制作防护服、工作服和装饰性导电材料,其色调优于黑色导电纤维,应用范围更为广泛。

(五)应用超微粉体材料的多种功能化纤

随者现代科技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采用超微粉体材料进行改性的功能化钎都被提到开发和产业化的日程上来,如吸水吸湿纤维、变色纤维、耐热纤维、芳香纤维、磁性纤维、储能纤维、发光纤维、防辐射纤维和阻燃钎维,再加之这些功能性纤维的进一步发展,在针织品开发领域内一定能开拓出繁花似锦,美不胜收的新天地来。

三、采用纳米材料进行功能涂层整理的方法

对于棉、毛、丝、麻等天然纤维,尤其是其中的棉纤维来说,采用纳米材料进行功能化加工是近期内正在开发的新技术,现以赋予抗紫外线功能的整理为例,棉织物具有种种优点,是人们夏、秋季节首选的服装面料,但是从抗紫外线的角度末看,棉织物对UV-A和UV-B波长段的紫外线都有较高的透过率,同时这种缺点在棉化纤的混纺织物中也表现出来了,从图4可以看到紫外线波长在200-300nm时(即UV-C的全部和UV-B的大部分范围内),涤棉祖平布的紫外线透过率为一平缓的曲线,数值仅为同类棉粗平布紫外线透过率的1/5, 在UV-A段涤棉粗平布的曲线虽有总剧上升,但平均数值也只是棉粗平布的1/2,

 

4; 棉、涤棉织物的紫外线透过率曲线

据此可见,以棉纤维为代表的天然纤维在抗紫外性能方面存在着不足,必须设法加以弥补,而象化纤 那样将紫外线屏蔽剂或吸收剂直接施加在纤维内部的方法,在这里是无法采用的,只能用后整理 的方法来弥补,采用纳米级功能材料进行抗紫外整理的优点则在于:l、选用的材料主要为无机超细粉末,具有耐紫外线照射、耐热、无毒、稳定性强等特点(如纳米级氧化锌本身就是一种医用抗菌剂,又兼有屏蔽紫外线波长范围宽的特性);2、主要功能是将紫外线屏蔽、反射至织物以外,而不象有机类紫外线吸收剂那样通过选择性吸收,从而井将紫外线的能量转换择放在织物内部;3、不影响纺织品的色牢度、白度和强度等。类似的优点在纳米材科对棉织物和棉化纤混纺织物进行抗菌除臭整理、抗紫外线一抗红外线整理 (即凉爽化整理)、远红外反射保健整理、抗静电整理、阴燃整理等功能整理时也都明显地表现出来,这就为天然纤堆和天然纤维-化纤混纺织物采用纳米级材料进行功能整理的可行性以及确保这类整理与织物进一步印染或其它整理过程的相容性。

       采用纳米功能材料进行整理的工艺正在随着市场需求进行开发,主要的方法根织物的用途不问而分为浸轧法和涂层法等,这里主要的技术关键是要根据棉或棉-化纤织物的特性和整理的目的,选用相应配套的分散剂、增稠剂、粘合剂、稳定剂、柔软剂等助剂以及合理的成浆工艺、浆料稳定技术等。

       用浸轧法进行纳米材料整理时主要用于生产村衫、T恤、帽子、男女体闲服等要求穿着柔软、舒适的夏、秋服装面料,而用各类涂布机经后处理在织物表面形成柔软的功能性薄层的是涂层法,其可广泛适用于多种纤维,整理功能均匀、持久,效果理想,可用于加工产业用布、装饰用布等。

      用纳米材料对天然纤维和天然-化纤混纺织物进行功能性整理是一项从原材料、工艺,选用设备到市场都正处于开拓阶段的事业,期待着有更多的企业和企业家来投入并创造出丰硕的成果。

附;纳米材料涂层织物的实物质量测试数据

测试报告一;抗紫外透过率

送样单位:西北大学化工部科技总院

样品名称:整理后布料

测试内容:材料对UVB的衰减能力

测试条件:UVB(波长290-300nm)辐照度50W/m2

测试指标:

1. 材料粒子在单位面积粘胶膜中分布质量G(g/m2)条件下的透过率η(%)

η=(E/E0)×100

E0——入射辐照度(W/m2

E——透射辐照度(W/m2

2. 测试结果

七号样品最好(0.09%),四号样品最差(4.27%)

测试单位:西北纺织学院纺织材料测试中心1998/3/25

 

测试报告二;抗紫外透过率

送样单位:科技总院,中国纺科院

样品名称:整理后布料

测试内容:材料对UVB的衰减能力

测试条件:UVB(波长290-300nm)辐照度50W/m2

测试指标:

3. 材料粒子在单位面积粘胶膜中分布质量G(g/m2)条件下的透过率η(%)

η=(E/E0)×100

E0——入射辐照度(W/m2

E——透射辐照度(W/m2

4. 测试结果

          编号                透过率η(%)

        01(白色)                0.4

        02(白色)                0.3

测试单位:西北纺织学院纺织材料测试中心2000/3/10

 

测试报告三;抗红外透过率

送样单位:西北大学化工部科技总院

样品名称:整理后布料

测试内容:材料对红外线的衰减能力

测试条件:红外线辐射器(电压225伏)距离600毫米

测试指标:

1. 红外线的透过率η(%)

η=(E/E0)×100

E0——入射辐照度(W/m2

E——透射辐照度(W/m2

2. 布表面内外的温度及温度差

测试结果:

 

 

样品编号

 

透过率η(%)

温度

 

正反面温差(℃)

背面(℃)

辐照面(℃)

01

10.74

49.5

51.6

2.1

02

11.11

49.0

50.5

1.5

03

11.11

49.3

51.4

2.1

04

11.11

50.7

52.6

1.9

05

11.30

49.1

51.3

2.2

06

11.11

48.0

50.9

2.9

07

10.74

51.5

52.6

1.1

08

10.19

49.3

51.5

2.2

09

9.26

46.0

49.9

3.9

   涂层织物正反面温度差;

注;温度测试时,平衡时间为10分钟,用红外测温仪测试,涂层面正对红外光源。是为辐照面,布的反面不受光直接照射,是为背面。

 

测试报告四;织物抗菌测试

送检单位:化工科技总院

检测单位:北京医科大学微生物学系

检测样品:抗菌织物NO。47(纯棉布),NO。48(涤棉混纺布)NO。49(纯涤纶织物)

检测目的:上述样品对金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定量试验)

(一)  实验材料

1. 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本室保存。

2. 培养基;为本室制备的营养琼脂

(二)  实验方法;按本室常规

(三)  实验结果(抗菌%)

 

涂层处理后的纯棉布

涂层处理后的涤棉布

涂层处理后的纯涤纶布

 

抗金葡菌

抗大肠杆菌

抗金葡菌

抗大肠杆菌

抗金葡菌

抗大肠杆菌

未洗涤

80.2

78.0

84.3

82.4

87.6

88.2

洗涤50次

74.4

70.6

82.1

80.6

86.2

87.0

  空白对照洗涤前后两种菌落均长满。1999/11/18

四、附纳米材料电镜,X衍射,与热分析图片

7。均匀沉淀法制备纳米ZnO放大实验的电镜照片

9。直接沉淀法制备纳米ZnO的透射电镜照片

8。均匀沉淀法制备纳米ZnO的透射电镜照片

6。纳米ZnO的X射线衍射图

均匀沉淀法制备纳米ZnO中间沉淀的热重分析曲线图

均匀沉淀法制备纳米ZnO中间沉淀物的热曲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