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新科》园地》第五期》市场热点——新型服装业的崛起/1-青岛四小龙 |
青岛服装崛起四小龙
“红领”、“巴龙”、“好事中”、“一诺”,这些在
我市纺织服装界冉冉升起的新星,正酝酿和
蓄发着重振青昔日服装业的雄风——
拥有百余年历史的岛城纺织服装业,是青岛的“母亲工业”。她曾辉煌过,也曾衰落过,面对我国即将加入WTO的世纪际迂,应该怎样去重振昔日雄风呢?
关注岛城服装业的人们或许会发现,近几年在闻名全国的即墨服装批发市场的周围,市郊的一批以品牌经营为宗旨的新生服装企业正在迅速崛起,给我们一个强烈的印象,也许岛城品牌服装崛起的的希望在市郊,日前就我市服装生产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专题采访。
缺乏个性的服装品牌,永远不会成为名牌
(青岛红领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是莱西市夏格庄镇的一家小私营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1996年搬迁到即墨市成立了青岛红领团有限公司,该集团确定的产品定位是高起点,高标准,高挡次,高品位,走国内国际服装大名牌的发展之路,该集团确定了超前的经营理念,引进了一流的创意设计人员和国际一流的设备,建立了强有力的全国营销网络,从1996年的年产西装2.B万套到期999年突破十万套大关,销售收入过亿元,红领走出了一条快速发展壮大之路。今年该集团计划生产西服20万套,销售收入再增加1亿元。走名牌发展之路,创中国名牌乃至世界名牌是“红领人”始终追求的目标,在1999年的中国国际服装饰品博览会上,红领集团囊括了全部的三项大奖。)
张代信(青岛红领集团总经理):我国是一个服装生产的大国,但不是一个强国。青岛也是一个服装加工的大市,但是至今没有左全国叫得很响的品牌服装,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服装工业的一个遗憾。“红领”现在虽然还刚起步,但是我们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以市场为导向,以不断满足目标市场的消费群体的需求为准则,不断加强设计队伍和营销管理队伍的建设,先求强,再做大,先要市场,后要工厂,为此,公司把很大的一块智力和财力投放在目前看来见不到效益的“创新”上。最终要让消费者穿上“红领西服”找到“红领感觉”,达到“红领就是我,我就是红领“这样一种服装与销费者的十分和谐的关系,同时能通过服装的包装进一步突出人的个性。
品牌的背后是文化,我们将以“红领品牌“为主,向外延伸,开发从头到脚的红领服饰系列产品。同时按照市话竞争的需求,进一步壮大我们在全国范围内营销网络体系。
成熟的市场战略是企业制胜的法宝
(青岛巴龙(集团)制衣有限公司位于平度市,走一个以制衣为主多种经营的综合性企业集团,目前下属八个不同类型的企业,巴龙制衣公司以前一直是以生产单位及国内团体服装为主,经过八年的努力,企业实力不断壮大,开始向品牌西服进军。目前巴龙集团已经发展成为拥有4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年生产能力13万套的专业西服生产企业)
姜俊平(青岛巴龙集团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确定何种市场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讲及市场决定的,消费者决定的,过去市场畸形消费,一窝蜂。100元卖不出去的东西,加个零变成1000元就卖出去了。过去人们的消费是感性的,跟着广告走,现在的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性和成熟,丰富的市场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多种选择。追求个性,注重品质,物有所值,已成为消费者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应成为我们企业经营的宗旨。
低价位并不是企业赔本卖,而是求得合理的利润,这是企业长期健康发展所必需的。“巴龙“将把更多的财力用于设备的投入,技术的提高,品牌的成长如同人生一样,是一场马拉松赛,各个环节都要处于合理的状态。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位于即墨市的青岛好事中制衣公司,仅用短短的几年时间,便从一个服装小作坊,发展成现在拥有固定资产4000万元,流动资金4000万元,员工700余人的以生产衬衣和西服的品牌制衣企业,1999年实现销售收入6000万元,其“好事中“牌衬衣,曾获得国家服装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优等品,国际服装博览会金奖等荣誉称号)。
毛延伟(青岛好事中制衣有限公司总经理):我们公司发展比较快,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推行了一套“人力资本论”。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我始终认为;争天下,先争人。我对人才的态度是;求才,用才,留才。对外聘的高级人才,我们制定了6万至100万的年薪待遇。
公司的“人力资本论”目前巳初见成效,我们先后从欧洲请来了著名的服装设计专家当顾问,英国的服装设计师来担任设计技术总监,国内知名的服装设计师前来加盟,重金聘请了40多名的管理人才加盟,聘请企业教育专家前来培训辅导员工,使职工综合素质迅速提升,目前,“好事中”牌衬农巳由国家服装监督检验中心监制,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销往日本,美国,德国,香港等ZO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诺千金”全面抓好产品质量
(青岛一诺服饰有限公司位于即墨市城南,1995年该公司的总经理孙公俨只有24岁,当时在即墨服装批发市场上从事服装及面料的摊贩经营,善于经营的孙公俨在红火的市场交易中游刃有余,很快就积累了大量的资全。1997年他成立了青岛一诺服饰有限公司,当时实际上只是一个23人的小厂,而今该企业固定资产已达1200多万元,并建立起了4000余平方米的“一诺大厦”。1999年销售收入达到3000多万元)。
孙公俨(青岛一诺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我们的事业发展比铰抉,成功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重信誉。如今我做西装,兴业之本是"一诺千金",我们“一话”在服装界还是一个小弟弟,因此我们只有苯鸟先飞,扎扎实实地在质量上精益求精。目前,我们在产品质量上巳建立了以科学的量化为依据,编织起的“竖到底,横到边”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一诺",将实现自己的诺言,赢得顾客青睐,争创服装名牌。
(青纺学会动态2000/7/31/p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