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1741除硅灵的应用实践
黄昌平 (四川省绵阳南山印染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四川绵阳 621000)
收稿日期:003-09-24
原载:《染整技术》2004/2;34-36
摘要: 将DM-1741除硅灵和RX-831除硅剂进行不同处理条件的试验,选定DM-1741除硅灵3.5g/L、NaOH l.5-2g/L、95℃处理6Omin,在生活中应用,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并介绍了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 氨基硅油柔软剂; 除硅灵; 返修; 染色
中图分类号:TS195.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9350(2004)02-0034-03
随着纺织产品的深加工更趋于个性、功能化方向和发展,对各种染化料整理助剂的功能性特点要求更高。由于客观的因素,无论任何助剂都存在着利与弊的现象,尤以含硅柔软剂在染整的生产过程中,虽能让其加工产品获得极为舒适、丰满、滑爽、柔和的效果。但往往会产生飘浮的硅油,致使沾污加工织物难以清除。最终影响产品的交货率。为此,根据现目前生产中应用的含硅油柔软剂,大多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局限。因此,选择适用各种硅油易去除的除硅灵,则是十分重要的。
针对我公司所使用的柔软剂:氨基硅油柔软剂、有机硅超级柔软剂及改性软片柔软剂等,经较系统的试验选用和比较。我们选择了广东德美化工公司生产的DM-1741除硅灵。并就选择试验过程及生产试样与相关同行进行探讨,
l DM-1741除硅灵的特性
DM-1741除硅灵其外观呈浅棕色液体,属阳离子型的助剂;其1%的溶液pH值为6.5-7.5;易溶于水和烧碱溶液中:具有较高的乳化、起泡性,去污能力十分突出。
2 DM-1741除硅灵小样试验
2.l 织物规格、助剂及仪器
纯棉;3Otex×36.9tex,496×236,12Ocm纱卡丝光白坯,艳蓝色布,涤棉;3Otex×3Otex,425×228,120cm丝光白坯、桔红色布。
DM-1741除硅灵,广东顺德德美化工;RX-831除硅剂,华东天宝化工;NaOH(l00%),化学纯;BF-8215B氨基硅柔软剂,成都白云;BF-8221有机硅超级柔软剂,成都白云;
JMA4O5A二辊卧式小轧车,北京纺织仪器研究所;RJ-1180高温高压染色小样机,上海染料纺织机械研究所;721-A分光光度仪,上海纺织仪器第三分厂;电子天平、电磁炉、高温及恒温烘箱等。
2.2 除硅剂工艺试验方法
2.2.1 硅油斑的产生
根据生产中出现的硅油斑产生原因,主要产生在a、小机台生产染色时,在染色前进行了其它品种的柔软处理或成品返工剥色,机台缸体内部壁面沾附着未洗干净的硅油及浮色物,在正常的染色过程中,其壁面上的硅汕则随着加工进程受外界的作用沾附在织物上。并阻止染料充分上染,形成明显的硅油斑;b、长车生产中,由于织物前处理洗涤及染色皂洗时,未能将碱剂和末固着的染料浮色洗净。以致让布面pH值过高(>9)和带有更多游离的染料粒子。同时,由于半成品生产机台落布时温度偏高(>40℃),使得后工序应用的含硅油整理液,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破乳、飘油的现象。并沾污在加工织物的表面。
3·2·2 工艺试验方法
鉴于大生产中硅油产生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试验时模仿着进行试验;按生产工艺配制相关的柔软整理液,让其工作液pH值调至9,并加热到50-55℃。在不时的搅动下,其整理液中的氨基硅油受热和机械的作用,自然出现破乳、分向、飘油。再用预先准备的织物(180×3OOmm)各一块,放置于同液不同杯的工作液中浸渍lOmin,让其织物表面充分粘附更多的硅油。并通过小轧车轧压、烘干和焙烘 (160-165℃×50s)。当油班固着于织物表面后,必须进行认真、细致地比较,最好模拟油班在织物上的点、面形状及位置进行标注,以待除硅及除硅染色后的观察。
2.3 试验工艺及条件
2.3.1 工艺流程
丝光白坯(染色后半成品)→浸渍柔软剂工作液→(工作液温度55-60℃,lOmin) →浸轧(压力0.15Pa) →恒温烘干(90-100℃,120s) →焙烘(160-165℃,50s) →标注→除硅整理(温度90-110℃,50min) →热洗(95℃,lOmin) →热洗(65-75℃,lOmin) →冷洗→烘干→比样标注→染色→比样
2.3.2 工艺配方(g/L)
柔软整理液: 8215B氨基硅柔软剂 30
8221有机硅超级柔软剂 15
JFC渗透剂 1.5
233 除硅试验整理
DM-1741和RX-831两种除硅剂用量及碱剂用量的试验分析比较:
表l 除硅剂用量及效果
编号 |
除硅剂 |
用量(g/L) |
去硅班情况 |
剥色率% |
均匀度 |
色光变化(级) |
手感 |
0 |
DM-1741 |
0.5 |
基本去净 |
8.3 |
较匀 |
4-5 |
较柔 |
RX-831 |
0.5 |
仍有痕迹 |
14.5 |
较匀 |
3-4 |
较柔 |
|
1 |
DM-1741 |
2 |
去净 |
10.2 |
均匀 |
4-5 |
较柔 |
RX-831 |
2 |
较浅痕迹 |
16.8 |
均匀 |
3 |
偏厚 |
|
2 |
DM-1741 |
4 |
完全去净 |
13.9 |
均匀 |
4 |
偏厚 |
RX-831 |
4 |
基本去净 |
18.3 |
均匀 |
2-3 |
偏厚 |
|
3 |
DM-1741 |
6 |
完全去净 |
16 |
均匀 |
3-4 |
偏厚 |
RX-831 |
6 |
完全去净 |
22.5 |
均匀 |
2 |
较厚 |
注:所有表中的剥色率都是采用苹取法,取其苹取液在721分光光度仪上测试透光值计算而得
我公司原用RX-831除硅剂一般在46g/L,碱剂用量10-15g/L。
表2 烧碱用量及效果分析
编号 |
除硅剂 |
用量(g/L) |
去硅班情况 |
剥色率% |
均匀度 |
色光变化(级) |
手感 |
4 |
DM-1741 |
0.5 |
基本去净 |
6 |
较匀 |
4-5 |
较柔 |
RX-831 |
0.5 |
有明显痕迹 |
12.5 |
较匀 |
3-4 |
较柔 |
|
5 |
DM-1741 |
2 |
基本去净 |
8.3 |
均匀 |
4-5 |
较柔 |
RX-831 |
2 |
仍有痕迹 |
14.1 |
均匀 |
3 |
较柔 |
|
6 |
DW-1741 |
4 |
基本去净 |
9.7 |
均匀 |
4 |
偏厚 |
RX-831 |
4 |
较浅痕迹 |
15.3 |
均匀 |
3 |
偏厚 |
|
7 |
DM-1741 |
10 |
完全去净 |
12.8 |
均匀 |
3-4 |
偏厚 |
RX-831 |
10 |
完全去净 |
17.6 |
均匀 |
2-3 |
较厚 |
|
8 |
DM-1741 |
15 |
完全去净 |
15.9 |
均匀 |
3-4 |
较厚 |
RX-831 |
15 |
完全去净 |
21.2 |
均匀 |
2 |
较厚 |
注:在分析碱剂用量的过程时,除硅剂量设定约4g/L
考虑到工艺一般易受温度和时间的影响,在确定相关除硅剂、碱剂的试验中(其用量分别为4g/L和2g/L)进行温度及时间的分析试验,其最终结果反应如表3。
表3 处理温度及时间对除硅效果的影晌
编号 |
除硅工艺 |
温度与时间 |
去硅斑情况 |
剥色率% |
均匀度 |
色光变化(级) |
手感 |
|
9 |
DM-1741 |
温度 时间 |
95-100℃ 60min |
基本去净 |
8.5 |
均匀 |
4-5 |
较柔 |
温度 时间 |
110-115℃ 40min |
完全去净 |
13.1 |
均匀 |
3-4 |
较柔 |
||
RX-831 |
温度 时间 |
95-100℃ 60min |
仍有痕迹 |
14.6 |
均匀 |
3 |
较柔 |
|
温度 时间 |
110-115℃ 40min |
基本去净 |
19.3 |
均匀 |
2-3 |
较柔 |
通过试验结果比较,选用的DM-1741除硅灵确有独到的好处:用量在原工艺的基础上大幅度降低,剥色色度影响较小,手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3 DM-1741除硅灵在大生产中的应用
针对纯棉14.8特×l4.8特,524×283,160cm,纱斜谷黄色布(活性染料染色),经柔软液整理时,在长车生产机台上沾污了油斑进行返工修理。
3.1 工艺流程及条件
谷黄成品布→进缸→水洗(60-65℃,l0min)→除硅整理(浴比l:15、DM-17413 5g/L,NaOH 1.5-2g/L;升温至95℃以上6Omin) →热洗(90-95℃,l5min、非离子洗涤剂2g/L→热洗 (80-85℃,l5min) →热洗(60-65℃,l5min) →复染深褐色→出缸
3.2 返修改染深褐色工艺
3.2.1 染色配方
B4RFN活性黄 0.28%(owf)
B2BF活性红 0.12%(owf)
BES活性蓝 0.05%(owf)
渗透剂 lg/L
元明粉 100g/L
纯碱 35g/L
3.2.2 染色工艺曲线
室温时织物运转lOmin后加人化好的染料,10min后加入2/3的盐,以1.5℃/min升温速度升温至50℃,加入1/3的盐和碱,继续升温至60-65℃,lOmin后加入其余的纯碱,继续保温5Omin后降温。
织物经染色处理后及时出缸进行比较,完全符合客户来样。其布面无任何硅班痕迹,再经后处理柔软整理,整单产品的一等质量获得了98.5%以上的交货率。该产品在织物上清除硅油物质十分有效。为此,我们还将其应用于高温高压溢流染色机和大容量卷染机的还原清洗之中,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既减少了小机台上沾污油班、色渍等现象,降低了常规工艺中还原清洗费用。
3 生产操作注意事项
a、根据DM-1741除硅灵的特性,其加工时应注意将水温加热到5O℃以上,有利于DN-1741除硅灵的溶解,充分均匀地分散在工作液中,以达到除硅油的效果。
B、对浅色、漂白或染色(不考虑返修改色)织物上的油班处理,可适当增加NaOH使用量(6-8g/L)即能彻底地除去硅油班,并充分提高产品返修率。
C、由于DM-1741除硅灵产生的泡沫较多,建议最好在普通的液流式绳洗机中进行。以免在喷射式溢流染色机上产生不必要的堵塞,如需加入消泡剂进行消泡时,必须选用非离子型或同类型(阳离子型)消泡剂,防止产生离子性反应,避免出现加工产品的再沾污。
D、对含有涤纶纤维的织物进行硅油班清除时,应严格控制碱液浓度、温度和时间。尽可能在低碱、低温(90-95℃)和短时(不超过5Omin),避免涤纶纤维在热碱作用下,产生分解、减量和织物强力受损。